创办与发展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全州人以宾兴局(今政府大院内)为校址,创办州立师范传习所。招清湘书院在学门生48人为学生。此为全州办师范教育之始。民国4年(1915) ,创办小学教员养成所, 招生1班,50人。以后时断时续。民国12年、民国16年曾相继招生,后来停办。民国33年春, 全县国民中学,增设简易师范班1班,招生50人。于民国33年秋因日军入侵停办。
解放后,为解决急需的小学师资问题,受桂林专署委托1951年冬在县城江西会馆,开办短期师资训练班,招收学员60人(包括灌阳、资源等县学员)。其中有社会知识青年及教学有困难的小学教师。 训练班于1953年秋结业。1958年9月,全州高中附设两个师范班,始招学生100人。1959年秋又招两班110人(学制均为一年)。1960年春始办全州师范学校,校址在县城天主堂旧址。 除将全州高中附设的1959级师范班并入外,又新招4个班。1962年秋,国家调整师范教育,全州师范奉令停办。从1958年9月至1962年停办,共毕业三届263人。1972年秋,接收原设在
绍水高田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舍、设备与场地,再办全州师范学校,首招3班150人。1975年招40人,1977年招80人。1978年以后每年招1至3班不等。招生对象大部分是小学民办教师。1985年11月经桂林行署批准为“全州县教师进修学校”。1987年原全州师范最后一批学生毕业,从再办至结束共培养师资1421人。
学 制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师范传习所和小学教师养成所,学制均为一年。民国33年春,全县国民中学开办的简师班学制2年。1958年和1959年办的两届师范学制为2年。1960年招收的中、初两级师范班学制为3年, 后因故提前结业,实际修业2年。1972年后学制为2年。1981年招收普通班学制3年。1985年从高考落选生中择优录取的中师班,学制为1年。
课程设置
民国16年小学教师养成所是:中山主义、国语、史地、教学入门、儿童心理教授法、管理法、算术、农村社会学、自然、农事、图画、音乐、军事、儿童体操、合作农民运动。简师班所开的课程,基本上与国民中学前期班相同,只减少了数理化份量,增加图、音、体、语文份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般课程与普通中学相同,另加心理学、教育学及语文、数学教授法。1972年全州师范在绍水复办后,开设课程由学校自行安排。1977年后课程与普通中学大致相同,只增加文选与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取代语文,并增加心理学及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
教 法
与普通中学相同,只是着重于实习。一是教学见习。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备课,并讲给自己的同班同学听,然后由教师评分;一是到小学,兼一段班主任和专任教师工作。在师范教师与原授课教师指导下,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经一段时间实习后,写出总结,并经指导教师及所实习的学校作出鉴定。这种实习一般在毕业前一个月进行。
附:全州教师进修学校简介
全州教师进修学校的前身是全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58年9月。当时附设在全州高中内。由全州高中统一领导。 1958年和1959年,每年招生两班。1960年3月,又招生四班,校址从全州高中迁到天主堂(现全州二中所在地)单独成为一校。正式定名为全州师范学校。
1962年秋,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校奉令停办。1972年秋,在绍水高田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址复办全州师范学校。并接受“共大”全部校产。每年招生1至3班不等。1979年10月,学校又从高田迁到绍水镇(即今校址),用原广西农学院桂北分院的房屋作校舍。1982年,新建三层教学楼一栋,计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连同原有建筑,校舍总建筑面积为6839平方米。教室、宿舍、实验室、阅览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较为齐全。学校还拥有6至8个教学班,试验用的各种教学仪器及各种藏书近万册。
自1972年复办至1976年,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学生主要从在职民办教师中招收。1978年后,除与高考或中考同时招生外,另一途径就是从在职教师中抽调到学校轮训。因此,学生主要来自民办教师,小部分是高初中应届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因学校主要肩负着培训教师达到中师水平的任务,所以,1985年,全州师范奉令改为全州教师进修学校。 专门从在职民办教师中招收学生,截至1989年,全州教师进修学校有学生4班,在校学生117人,教职工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