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历史
站内搜索:

湘山寺与寿佛全真法师(三)

2010-12-29   发表:

               亦释亦道亦儒的全真

      唐代的很多皇帝带头信佛,并以佛教为国教,因此天下财产半数归寺院占有。全真出家之际,应是唐代佛教全盛之际。不过,不久佛教便开始了衰落的命运,却被全真和尚言中了。

       全真和尚106岁寿辰,时在唐大和八年(834年)冬,成千上万的弟子,要尊称他为“湘山圣化主人”、“无量寿佛”。他大笑,坚辞不受,并作偈语,其中有一句“劫逢百六今朝是,将挽天河洗法尘”。大家听罢,惊问为何逢劫?并请教解救之法。他说“天子将下令淘汰僧尼,有违法者都不会宽恕。我要远远躲开,你们也应早早蓄发,回去种田吧”——不叫徒弟逃难为匪,却叫他们回去种田,真正是菩萨心肠。当天晚上,全真便留了胡子和头发,逃到全州城西五六十里远的覆釜山去了。

        唐大和九年(835年),也就是全真预言的第二年,文宗皇帝李昂感到天下半产归寺院,有些不妙,便下令淘汰僧尼。到了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皇帝李炎下令毁寺、毁佛像、焚藏经,史称“会昌灭佛”。全国共拆毁寺院44600多所,还俗僧尼26万多人,释放寺院奴婢15万多人,没收土地数十万顷。但全真和尚由于早先隐于覆釜山中,躲过了这一大劫,不但毫发无损,还静心坐禅,一边游息山水,一边吟诗唱歌,悠哉乐哉,留下不少篇章。只是他的诗是些谒语,笔者在此不录。

      这覆釜山因山形如倒扣之锅,故名。又叫宝鼎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之为南宝鼎,以示与北宝顶(即今天的真宝顶)相区别。这覆釜山,海拔近2000米,插入云表,在今全州和资源两县交界外,人迹罕到。后来,人们在因全真和尚在山上修行,便在宝鼎岭建有寺,香火很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日记中,只提一句“宿白云庵,晤相宗师”。因为山顶风劲雪厚,寺顶均盖有铁瓦,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寺院的铁瓦、铁菩萨,被农民砸烂,搬到山下炼钢铁去了。

      到了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又废除了禁佛令,佛教咸鱼翻生,活了起来。在湘源(全州)父老乡亲的相请下,第二年春,全真重归湘山净土院。他共在宝鼎岭住十二年。

      此时,他头上的戒疤已长出了毛发,便不再剃去,每天召徒众讲《无量寿佛经》,告诉各方信徒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也就是嘴上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对士大夫说:“忠孝是佛。”也就对国家、对皇上要忠,对父母要孝;对农民和工匠说:“勤俭是佛。”对做生意的商贾说:“公平是佛。”看来是推崇诚信为本,公平待人。这些观点,就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由于他的教化,全州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为之一变。

      大中五年(851年),永州刺史韦宙办了斋食礼品,派人来请他去毗邻的永州。他说:“我是方外老人,哪能劳驾别人来请。”便独自前往。

     韦宙见到全真,很是高兴,将他请进法华寺,问他有什么法子可以延年益寿?全真对道:“你想长寿吗?忠国勤民,奉公守法,造福于民,把美德传给子孙。这就是长寿之法。”

      笔者不知道后人是否篡改了《湘山志》,这些话看起来像是今天的公民道德手册上的句子。

     由于全真和尚的德行高尚,当地百姓争相送他金银布匹。全真却说:“拿来做什么?不如交做国家的赋税,或者救济那些孤苦贫穷的人。这样才能称得上好人。”于是一概谢绝。

      如果说他讲演“大乘”是释,能呼风唤雨是道,那么,从他教信徒重在实践,教官员孝忠国家,教工农勤俭持家,教生意人公平经商,教希望长寿者造福于民、把美德传给后人,教敬奉他的人把礼物用作交赋税或救济穷人。。。。。。从这些言语来看,这位寿佛爷爷似乎又兼有儒家思想。怪不得全州士人送他一首诗,有“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原来是一家”句。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