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南省《道州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部复准湖南衡、永、宝、辰、郴、靖等六州所属苗、猺(瑶),向例取一二名陶淑,即久,额少人多,嗣后岁科考试增取三名,永为定例”。“乾隆五年(1740)奉饬于猺(瑶)地适中之处,设立私馆,延师训课,每年赴司领给廪饩银一十六两”。 (注:
东山瑶族乡白岭、六字界、石枧坪等行政村,原属湖南省道县,1952年划归东山瑶族自治区管辖,故引用《道州志》)
乾隆三十年《
全州志·舆地》记载:猺(瑶)族人性不甚远顾,教化何如耳……予初视事,下约诸郡邑,择彼中小俊喻就社学,若远村则为立馆舍,延一二师,且令识文字,习拜揖。有司以时省劝,给以楮颖,稍有异者,制授衫袜鼓之舞之。长养其和顺,俾骎骎渐染,风教乐从,而类引固莫易如今日矣,后有司牧之责者,留心抚绥庶几之徒云耳已也”。据以上记载,境内瑶族,在封建时代,一般贫苦瑶民子弟,只有极少数能上学,个别富家子弟可延师设馆或外出就学,有的也当上了“监生、廪生、庠生、贡生”。据不完全统计,县内瑶族取得上述资格者只有14名。
民国24年(1935年),广西省政府创办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县内瑶族子弟毕业于该所的8人。 31年,该所更名为广西省立桂岭师范学校。截至38年止,就学于该校的瑶族子弟共38名,其中毕业的26名。
乡村小学。 民国9年,境内瑶区只有东山的白竹和拐塘两所小学。24、25两年,东山增设清水、竹坞、雷公岩、白岭等13所小学,学生仅占适龄儿童的30%。
蕉江瑶区没有学校。32年, 东山创办三江中心校,至解放前夕,东山瑶区有高小1所,初小19所。蕉江、大源只有赤竹坪、大屋浸两所小学。其它瑶区无学校,瑶家子弟欲上学者,须外出就读于汉区小学。解放前境内瑶族无大学生,仅有初级师范生41名,普通高中生2名,初中生6名。
解放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瑶区教育事业。首先,将一批教学水平较高的汉族教师派进东山和蕉江瑶区任教,加强和充实了瑶区的师资力量。1951年至1953年先后调入东山和蕉江任教的有23名。1960年前后调入东山初中任教的14名。70年代又调入30位教师充实东山高中师资力量。其次,除正常教育经费全部照拨外,还照顾瑶区学生入学的特殊困难。如1955年, 广西省人民政府作为扶助专款,拨给10823元用于瑶区小学各项补助费。再次,对瑶区教育制订了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主要有:(1) 鉴于瑶族世居高寒山区,居住分散,儿童入学迟,学生入学年龄一般放宽1至3岁;(2) 根据瑶区居住分散的特点,注意增设教学点,方便就近入学。(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编比。平原汉族地区,教师与学生的编比为1:30,而瑶区则为1:21.6;(4) 对家庭困难缺乏衣被的学生,由学校发给或借用;(5)县人民政府规定,全州高中初中部,每年从东山择优录取6名瑶族子弟入学;(6)1989年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 将东山瑶族乡110名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减轻了东山瑶族人民的经济负担;(7) 大力培养师资,输送瑶族优秀分子进民族院校深造。至1990年止,县内瑶族子弟毕业于桂林民族师范共165名。
解放以来,瑶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52年东山三江中心校由原来的2个班发展到5个班,学生从90人增加到180人。同年蕉江、大源瑶区兴办了柑子浸等6所小学,学生90人,并有了第一代瑶族女学生。
据1959年统计, 瑶族在校小学生由解放前夕的376名,该年增至1984名,增加4.28倍;中学生亦增至3个班、130名。40年来,在瑶区不断增设教学点,增强教学力量。并于1958年开始创办初中,并扩办高中。1986年桂林地区组织普通教育验收时,东山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79%, 巩固率为95.4%,毕业率为71.5%,普及率为97.4%。东山瑶族乡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蕉江瑶族乡的蕉江、大源瑶区的“四率”,也基本上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部颁标准。 截至1990年止,县内瑶区共有小学16所,79个教学点,瑶族学生4332人;初中2所21个班(含东山高中附设初中班),瑶族学生1158人(含就读于其它初中瑶族学生);高中1所4个班,瑶族学生126人,加上就读于其它高中的瑶族学生共为480人。县内瑶族有大专毕业生127人,留学生并获得硬士学位者1人。县内任教的瑶族教师共285名,其中大专毕业41名,中专毕业64名,高中毕业52名,余为初中毕业,获得高级职称的有3名。
附:东山瑶族高级中学简介
东山高中,系县内一所瑶族中学。创建于1958年,当时校址在今清水初中内 (原清水完小),名为“全县第五初级中学”,设两个初中班,师生约120人。其后迁至桥头村。1959年秋迁至白竹。
30多年来,该校日益发展与完善。1958年至1968年春为初中。1968年秋至1980年春扩设高中班,更名为“全州县瑶族高级中学”。1981年秋停设高中班。1986年秋恢复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90年共有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5个班,高中4个班。
该校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5019平方米, 其中新建教学大楼1栋,面积1114平方米,共12个教室。还有图书室1间,实验室2间,医疗室1间,大礼堂1栋以及师生宿舍等。
学生来源,历来以瑶族为主,并招收东山汉族学生和
白宝、
两河部分地区的汉族学生。在50至70年代,师资大部分从外地派进,瑶族占少数。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瑶族师资逐年增多。1990年全校有瑶、汉两族教职员工45人,其中瑶族27人, 占60%,学生420人,其中瑶族295人,占70.24%。建校以来至1990年止,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647人,高中毕业生180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