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刊
民国时期至今,在县内发行的新闻报刊,计有下列几种:
《
全州五日报》 民国21年(1932) 5月,由新设县立民众教育馆出版部出版。刊载用收音机辑录之新闻消息。不久停刊.
《甦报》 民国27年冬,由驻县城之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创办,系该军机关报。铅印,四开版。社址及印刷厂均设在湘山街扬泗庙内。报导抗战新闻,其副刊《战鼓》,登载文艺、木刻等作品。在该军内及驻地范围内发行。31年因该军他迁而停刊。
《全州日报》 民国32年,国民党全县县党部委托县人唐元豫创办,四开铅印。33年8月初桂林师范学校全县同学会征得该报同意,于该报创办副刊《火种》,由该会常务理事唐志敬主编,宣传进步思想。同年9月上旬,日寇逼近县境,全城疏散,该报停刊。
《民主战线》 民国34年冬,由中共广西省工委桂北特派员肖雷,在
两河乡百板洞村秘密创办,载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油印,32开本,不定期出版。除在全、灌两县发行外,并秘密发送至资源、兴安、灵川、桂林、恭城、平乐一带。次年停刊。
《青年之声》 系全县中等学校联合校友会会刊,1946年出版,为不定期的油印刊物,四开版。主编、编辑、撰稿多系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稿件多系争取民主进步之作,有短评、新闻、杂文、诗歌。在清湘镇表证中心小学内编印出版。曾因刊登《烧胡子》一文,为县内官绅所忌恨,不久被迫停刊。
《全州日报(三日刊)》 民国35年3月1日,《全州日报》复刊。为石印、四开版的三日刊,出报不定期。多转抄《广西日报》所载新闻,间或亦报道本县重要新闻。35年后,大力宣传“戡乱反共”,有时也小议小骂贪官污吏。1949年县城解放前夕停刊。
《清湘旬刊》 三民主义青年团全县分团机关报。36年春创刊油印旬刊。以宣传“戡乱”和团结社会青年为宗旨。抄载国内新闻,在县内发行,并分送团员及省团和各县分团。是年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暨中央党团联席会议决定将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冬,停刊。
《全州日报》 系中共全州县党委机关报。1959年创办,始名《全州报》(双日刊) 。同年10月改名《全州日报》 。主要宣传中共政策和报导本地新闻。发行量约2万多份。1961年3月因纸张奇缺而停刊。
《桂林财会》(双月刊) 1984年县财政局创办,甘杰任主编。面向全国财会工作者发行。旨在互通财会信息、报导和探讨财会管理理论,交流各行业财会业务经验。1990年仍继续出版。
通讯报道
解放前,国民党主办的《广西日报》曾在县内聘个别人为义务通讯员。解放初期,县内为中共广西省委机关报《广西日报》撰写通讯稿的也只有极少数党、政机关干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经常撰写通讯稿的有蒋元宁、余德秀等人。1964年,中共全州县委宣传部始配备一名通讯干事,专司其事。从70年代起,撰写通讯稿人数逐年增加。1989年至1991年,县内约有100余人经常写稿。 见报的共约600篇。1989年5月,全州县新闻协会正式成立。主席赵景璋, 有会员154人,从此,新闻通讯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89至1990年,该协会会员撰稿被广西日报采用共254篇,被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共90篇,被漓江日报采用共804篇。1990年底,全县分别被广西日报社、漓江日报社评为通讯报道先进县。与此同时,县人蒋钦挥(在广西日报社工作)、蒋士贵(在漓江日报社工作)均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蒋坤获“全区优秀新闻工作者” 称号; 赵景璋、庾交雄、熊友斌、周斌、陶启兄、蒋建成获“广西日报优秀通讯员”称号;吕余生、陆必瑞获广西日报“先进通讯员”称号。县新闻协会女会员尹阿荣、 许婉君, 常年为区内外各报刊写了很多稿件。她俩于1990年合作采写的《跪着讲课的人》,内容记述坚持在山区教书的小学教师王光书,因身患坐骨神经痛,家贫无力就医,长年带病授课。因不能站立,于是自编草垫,跪在讲台上授课,学生被感动得失声痛哭。文章在《漓江日报》发表后,社会人士纷纷声援。兴安县人民医院的领导和医师们,主动将王光书教师从全州
白宝乡山区,接到兴安县人民医院免费治疗。王病愈回校,至今身健如恒。尹阿荣、许婉君合写的这篇通讯,获得1990年“广西好新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