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站内搜索:

稻谷市场供求形势分析

2012-04-01   发表:

 

自2003年7月以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又一次倍受关注。2004年中央恢复了“1号”文件,并出台了多项

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和对粮农利益的保护力度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市场、政策

的双重作用,加上“老天”的帮忙,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终于止降回升,全国公布的粮食总产量达46950万

吨,比上年净增3880万吨。今年粮农种粮积极性仍然较高,全国各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科技水

平进一步提升,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国冬小麦、早籼稻又是一个丰收年,据国家

统计局7月20日发布的消息称:今年全国夏粮总产达到10627万吨,增产512万吨,增长5.1%。早稻也可望

获得好收成。在田粮食作物长势正常,若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超过上年。然而在全

国粮食生产稍有转机之时,一直令政府担忧的问题又逐步浮出水面:粮价回落、农资价格上涨、粮农收益下

降、粮食产需结构矛盾上升、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等等。

 而稻谷供需形势更为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所关切。从2003年10月至今年6月,在稻谷出现两次大幅

度的价格攀升后,籼稻谷价格一直处于平稳缓落状态。经查询,我国南方籼米主产区的籼稻价格6月份已跌

破1400元/吨,籼米价格已在2000元/吨徘徊。晚籼米、优质早籼米也出现了2400元/吨的批发价。同期,与

我国相邻的籼米主产国的越南、泰国出口报价也不乐观,出口量虽有所增加,但出口价格不断下跌。与之相

反,我国粳稻谷一直处于高价运行状态,7月初,江、浙、沪区域特等粳米批发价又出现了2900-3100元/吨

的价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东北粳稻出库价又有所上涨,2004年产粳稻达1850元/吨左右,较去年同期

上涨10%。2001、2002年产陈粳稻达1790元/吨左右(黑龙江储备陈粳稻7月上旬拍卖价)。粳、籼稻市场出现

如此走势,笔者认为既是我国稻谷生产局限性的折射(去年我就分析过主要是粳籼稻生长对气候要求有差

异),也是价值规律一般属性的体现。    

 回顾上半年我国稻米市场的变化,预测今年我国水稻生产、消费形势,不难判断当前我国稻谷市场的供

求形势以及价格走势。   

 一、当前我国稻谷供给能力有所增强,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我国稻谷供给能力出现回升。从产量上看,虽然1999至2003年期间,我国稻谷产量连年下降,但

2004年已开始恢复上升,当年总产量达17769万吨,今年预计达1.86亿吨,较去年又将增产800万吨,当年

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今年初,全国稻谷供给能力为117(当年预计产量与上年末库存量之和与本年度消费预

测量之比),到今年6月底,供给能力又升至122(与去年初持平,当年统计产量与本年六月末库存之和与当年

消费预计量之比)。

 二是国际大米产量上升,对我国稻米市场调节能力有所支持。据6月下旬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2005年

世界稻谷产量预计为6.21亿吨,同比增长1600万吨,为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为我国适量进口、调减

出口提供了支持。   

 三是我国早籼稻、小麦已经收获,产量高于去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早籼稻播种面积高于去年,而

单产与去年相当,预计总产高于去年150-200万吨,早籼稻、冬小麦的丰收增产为全年的丰收增产奠定了良

好的物质基础。

  四是我国中晚稻种植可能再创近几年的面积、单产、总产新高。据对我国中晚稻谷主产省的信息分析,

今年我国中晚稻主产省农民种植水稻意愿再次增强。由于受前期中晚稻谷连续高位价格以及种稻比较效益上

升的影响(稻玉、稻麦、稻棉的亩收益比较),稻谷主产区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种植水稻,如一季改二季,旱

改水,经改粮等,使我国东北、长三角粳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江苏省粳稻面积实达3200多万亩,比年初

计划多80万亩左右),其他地区中晚籼稻面积也有所扩大。又由于稻谷主产区的政府、农民都对水稻生产特

别重视,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防病治虫、防灾抗灾、精细管理及机械化操作等方面都给予了一系列的

政策支持(如江苏省对水稻生产实行三项补贴:直补、机补、种补),无疑会提高水稻产量的稳定性,从而达

到提高总产的目标。

  五是储备稻谷比较充裕,市场流量增加的潜力很大。据分析,我国各级政府储备都较去年有一定比例的

增加,早籼稻主产地区以及浙、沪等地去年都加大了早籼稻谷的储备总量。今年上半年因市场不振,实际轮

出量不大,库存较为殷实。同时,江、浙、沪三地政府自去年以来也加大了粳稻储备的比例,这些都为后期

的市场供给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是我国稻米消费总量增长趋缓,稻谷市场供需调节仍有空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消费国,近

几年来,稻米的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19000-19500万吨,,其中用于食用的消费总量在16200-16600万吨。在

食用消费中,因人口的增加及食用稻米群体的扩大,口粮消费稻米量有所提高,但由于人均口粮消费水平的

下降又抵消了部分增量,所以口粮所消费的稻谷量增加很小。从稻谷在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子消费以及

出口、损耗量上分析,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略降。早籼稻米在工业上用途越来越广,消费量会有所扩

大;稻产区农民家庭养殖使用自留粮和剩余饭菜的量随着稻米价格与其他饲料的价格比变化而有调节的主动

性;种子用粮量的增加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引起,其量很小;出口用粮及损耗量需市场与政策的共同作用,

2003年以前,我国稻谷净出口量较大,2004年后出口陡降,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全国出口稻米32.36万

吨,进口19.72 万吨,较去年同期又分别下降55.9%、36.6%。而稻谷损耗在所难免。   

七是尽管我国稻谷供给能力仍然较强,但稻米供求结构有待调整。一是籼粳供需结构有待调整。长期以

来我国粳米生产和消费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区域产销关系。从大范围分析,我国苏皖粳稻主产区与长三角及

珠三角形成了粳米产销关系,东三省粳稻主产区与京、津、冀等华北粳米主销区形成了粳米产销关系。2003

年7月我国粮食价格之所以出现新一轮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皖粳稻大面积减产,使苏皖粳米主产

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粳米主销区的产销出现脱节,从而引起了华北、东北粳米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带动了

全国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2004年3月份的又一次价格上涨,是由于两大粳稻产销区域之间的衔接不畅

而引起的。从对今年上半年稻米市场分析又可得出,东北与长三角粳稻及粳米价格仍存在着互动性,而与南

方籼米市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出现了历史未有的粳籼稻价格比的严重失调,互动系数过大且为负值。据

此,笔者认为我国稻谷市场已出现较为严重的籼粳结构不合理问题。

 二是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的价格有待调节。去年笔者曾提过稻米市场优质优价再现,而今年稻米市场由

于优质稻米比例的上升以及籼稻米价格的长期低迷,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不能在市场价值上得到充分体现,

长此以往势必会打压优质稻米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稻谷生产的选优提质。

 三是库存与消费的对称性有待调节。我国粮食总库存量仍然较大,从总量上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定

市场没有风险,但细分析库存粮食品种结构以及库存与消费的对称性还需调节,主销区的主销粮食品种仍然

储存在主产区较多,主产区主储品种过于单一,政府托市地区库存量不断上升。一些地区仓容不足、企业运

转不畅的问题,正在集聚。

 二、粳稻价格仍然高位运行,籼稻价格探底后反弹   

 新一轮的粮食价格经过两次大的提升以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价格已理性回归到价值规律的作用线

上,今年早籼稻尽管再次丰收,但接新前我国粳稻仍会在目前的高价位上运行,其支撑因素主要有:    

 一是粳稻谷库存的进一步下降,使原有的产需矛盾并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南方粳稻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供求偏紧的状况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据6月份统计,我国目前粳稻商品库存量仅为去年同期的80%左右,

其中东三省商品库存量下降比例为17.1%,苏皖商品库存量下降比例为55.4%,储备库存虽在去年秋季得到

一定补充,但粳稻供给能力进一步下降。   

 二是社会存粮(粳稻)已抛售待完,特别是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由于受其它粮价回落的心理影响,囤积量很

小,给市场的补充量有限,同时,一些企业对粳稻有看涨心理,提高库存量,加大对粳稻市场的价格支撑力

度。东北粳稻虽有较大库存,但陈粮偏多,补充南方市场后劲不足,去年产粳米价格仍有上行可能。   

 三是去年因灾减产区农产稻米消耗殆尽,同时,9月份大中专院校相继开学,集伙用粮量增加,市场购

买力上升,加大市场需求。   

 四是我国粮食当年产需仍有缺口,特别是水稻、小麦等主要口粮品种,从中长期看,市场粮价难以再下

滑。    

 五是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将顶托着我国粮食价格的底线,据调查,去年以来,我国化肥、农药及农机

作业成本上涨10-30%。   

 六是粳稻消费群体有所扩大,其消费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有关,目前的价格已被现在的消费

者接受,潜在的消费将支撑着未来的价格。

七是7、8、9三月南方正处于夏季高温期,电力紧张矛盾加剧,煤炭运输牵制主要运力,同时由于汽、

柴油的涨价和公路“双超”的限制,致使粮食运输价扬量限,从而支持粳稻价格。  

 八是我国粮价与国际粮价之比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上半年日本集中采购稻米,给出口国产生较大的利

好空间。我国生产的优质小麦与同等质量的进口小麦相比价格仍有不小空间,粳稻因国际市场供给有限,其

价格空间更大。   

 九是国家已出台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将在早籼稻收购中启动,以及国务院主要领导多次批示,

要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势必对中晚稻市场给予支持。

 十是粳稻生产对气候和生产技术相对籼稻有更高的要求,其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

产量的上升暂不会构成对价格的较大威胁。   

 在粳米价格高位运行的同时,我国籼米市场仍然低迷,市场价格将出现探底,但后期将缓慢反弹,其原

因主要有:   

 一是我国籼米供求一直未有大的矛盾,2003年底及去年上半年价格的上升主要是粳稻价格陡升的互动效

应产生的,并非是供应紧缺。   

 二是我国早籼稻及晚籼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目前的收获形势分析,其产量将高于去年,中籼稻

长势良好,晚稻稳产性能好,没有大灾,中晚籼稻产量仍会增加。

 三是我国早籼稻库存已有回升,据了解,全国6月底稻米库存与去年基本持平,主要是早籼稻的贡献。

四是去年我国玉米丰收,及今年冬小麦的再次丰收,在一定的消费区域阻止了早籼稻的消化。   

 五是国际籼米的供给能力较强,其价格不高,在一定时期内拖累着我国籼米市场的价格。同时,人民币

兑美元汇率升值延续,也将对下半年以后的大米出口构成不利影响。

 六是各级储备对早籼稻价格的拉动能力减弱,全国清仓查库反映目前我国稻谷储备中早籼稻库存已经超

过50%,因此,各级政府再增储早籼稻的能力有限。

 七是企业对早籼稻市场预期不振,促使籼稻市场交易清淡,早籼稻主产区部分购销企业去年所收稻谷目

前难以顺价,从而看空市场,等待观望。

八是小麦收购价格的形成加剧早籼稻市场的价格变化,从我国小麦主产区的收购形势看,市场价格的走

势比较难以扭转,虽然国家连续下发通知并采取相关措施,但目前看对市场影响的力度和持久度仍然没有到

位。   

 不过早籼稻价格虽已出现连续十个月的低迷不振,粳稻价格也在较高价位运行一年有余,但笔者认为我

国早籼稻和小麦出现价格下行乃致于探底是市场供求的必然。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供求的变化以及国家宏观调

控能力的增强,其价格触底后能够反弹,而粳稻价格再上行的可能随着新粮上市后的供给量的上升将会消

失,最终仍然要回到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空间,与谷物类其它品种在一定的比价上运行,其互动作用将会再

现。能拉住籼稻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库存年年下降,特别是稻米的供给能力再降的可能再会出现;最低收购

价政策的启动,将会遏制籼稻市价的进一步下滑;国家可能会增加早籼稻储备库存,控制储备出库,调节当

期市场供求;农民生产成本上升顶托籼稻市场价格;促进玉米出口腾出饲用粮市场空间消化部分库存早籼

稻;控制进口,适当出口引领籼稻谷市场信心;全球稻米当年仍是产不足需,期末库存进一步下降,会抑制

国内稻米下行,据有关部门6月份资料分析,今年6月末全球大米库存同期下降8.7%,为1982/1983年度以

来最低水平;库存消费比下降到16.2%,为1974/1975年度以来最低水平。

 而抑制粳稻价格的因素主要有:早籼稻、小麦的市场价格限制粳稻价格后市;全国中晚稻面积的进一步

扩大和产量有望增长的预期,动摇着粮食企业及经销商的信心;南北粳稻主产区的价格差仍不能充分调动经

营者的购销积极性;广东等优质杂交籼米的销售量上升代替了部分粳米消费市场;农村留粮量的增加使后市

供给仍有余地(据调查,江苏农村人均留粮量比去年同期上升21.2%,其中稻谷人均留粮量比同期增加23.

1%,另根据物价系统成本调查队对31个省14942个农产的存粮情况调查,在去年全国农产存粮首次出现下降

之后,今年全国农民存粮总量出现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产存稻谷465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40公斤,增幅9%

o其中:籼稻增加23公斤,粳稻增加16公斤;湖北、安徽籼稻存量分别增加20%和17%;辽宁、吉林粳稻存

量分别增加6%和11%o);江、浙、沪粳稻储备轮换,增加市场供给;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和选择抑制粳米价

格的进一步攀升。   

 三、生产变数不容忽视,宏观调控会时隐时现

虽然我国冬小麦、早籼稻已喜获丰收,但中晚稻正处于生长阶段,去年局部地区水稻遭受罕见的病虫危

害导致局部减产的现象今年依然有可能发生。据农业部门反映,今年长三角粳稻主产区水稻条纹叶枯病仍有

可能发生,前期的蝎飞虱基数非常高,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据气象部门反映,今年可能是厄尔尼诺现

象的活跃年,此天气特点会导致我国局部地区干旱、洪涝的天气出现,对农业及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而

从长远看,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受制于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工业污染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单产、总产都难

以提高。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民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其粮食生产的分散性和生产区域的差异

性,导致我国粮食产量、商品量、储存量、消费量的弹性较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市场配置粮食资源

时常会出现抑制或浪费粮食资源的再生和使用,特别是粮食商品所特有的特殊属性,如产量受自然因素的影

响,难以按设计目标运行;产量与价格的互动时滞明显;粮食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政策支撑等等,促使我国

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并抓紧摸索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

控市场的方法。因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要善于分析有关粮食经济的各种信息,既要关注粮食市场的变

化,也要关注国家改革的变化,更要关注气候条件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生产的主动

权,经营的主动权。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