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望衡湘未遂归,又于海上送慈闱。
关心燕北凭鱼报,举目湖南有雁飞。
弱女呱呱知恋别,小妻默默若无依。
儿从阿母跟前诉,游子年年要换衣。
这是赵炳麟的诗作《塘沽别母》。
赵炳麟(公元1876~1927年)字竺垣,中年号养真子,晚年号清空居士,又号柏岩。广西全州县绍水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五岁为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进士,参加“公车上书”,受到有心改良政治、竭力图存中兴的光绪皇帝的赏识,直接进入翰林院任编修。1906年授福建京畿道御史。赵炳麟年轻气盛,热心报国,参加了康有为发起和领导的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赵炳麟险遭横祸,成为党争的牺牲品。赵炳麟在翰林院任职十多年,潜心研究古今中外政治利弊得失,胸中有一套治国图存的好方略。1907年上书《筹辽备倭疏》,指出日本是中国的大患,应练兵以对。
1908年上书《劾袁世凯疏》,揭露袁世凯包藏祸心,“他年暗移乾祚,皆在意中”,不宜留在军机。甚至建议杀掉袁世凯,以绝后患。1910年上书弹劾庆亲王奕劻,洋洋洒洒,指名道姓,历数奕劻十二大罪状,直声震朝野,获“铁面御史”之称。终因开罪皇族被革去御史职,以四品京堂回籍,任桂全铁路督办。辛亥革命后,为免遭袁世凯迫害,避居家乡广西全州,因有人告密,不得不将家人托付好友,准备只身东渡日本避难。民国初年,赵炳麟抛弃陈腐狭隘的“忠臣”思想,以超前的现代“公仆”意识出任山西实业厅厅长,表现了与传统士大夫不一样的胸怀和眼光,怀抱实业救国理想,为普通民众谋温饱,谋福利。他的思想深刻广博,古今中外,广采博纳,极具世界眼光、现代眼光,他的精神世界里,蕴藏着道德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丰富宝藏,其著作中有无数治政、治世良言。赵炳麟的著作有《赵柏岩集》(上、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收入《全州历史文化丛书》,重新刊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