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复兴濒危期(1971——目前)
1977年打倒四人帮后;历经十年浩劫的桂剧重获生命,1979年,全州剧团首先恢复,紧着,平乐、恭城、荔浦、兴安、灵川、永福等剧团相继成立,桂剧迎来了全国解放后的第二个春天。1980年,全州桂剧团精心将武侠传统戏《花碧莲》移植改编成桂剧《宏碧缘》上、下场,应邀到桂林地区礼堂和人民礼堂演出。由于有桂剧泰斗郑清雄主演,又有郑丙生、杨贵宝、高锦忠、马光富、唐茂盛、唐存辉等科班实力演员加盟,在一个半月45场的演出中,出现了市民争看,场场暴满,一票难求(十天前售完当天票),万人空巷的盛况。把桂剧的舞台艺术推向了颠峰,使桂北群众对桂剧艺术的强烈追求达到了如痴如狂的意境。时隔30年,当人们回忆那场戏、那种盛况还是津津乐道、桥舌难下。第二年(1981年),全州桂剧团应邀到平乐、贺县、富川、钟山、道县等地巡回演出一个半月(48场),售收入11902、65元(当时票价一角钱,半价五分)。全州县桂剧团自此名驰区内外,成为桂北桂剧界的“老大哥”。1983年在荔浦举办了全地区桂剧会演,五个剧团的大部剧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全州的《石磨案》,兴安的《马嘶桥》,平乐的《溺水姻缘》等创作节目后来都成了各团的保留剧目。1992年,全州桂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传统戏《血絲玉镯》(作者肖定吉),在当地演出100余场后参加自治区第三届剧展时获银奖,并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1993年,该剧在演出317场后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地方戏剧展演时,除了获得最高奖项的演出奖外,还同时获创作、导演、舞美、演员奖。该剧还被拍成电视,在中央和多个省台播出。真正地把桂剧艺术推向了全国。2007年,由市桂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儒还乡》,不仅把现代科技应用到了桂剧舞台上,还兼容西北文化及现代舞蹈艺术于一炉,在参加全国大赛时一鸣惊人,将桂剧艺术推向了历史的最颠峰。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桂剧艺术已不断滑入低谷,已有频临灭绝的迹象——80后时代的人已不太喜欢这一古老而曾经辉煌过的艺术了,90后的青年人对桂剧艺术已非常陌生,演员后继无人,农村业余剧团已所剩无己,原桂林6个(含永福)县级桂剧团,目前只剩全州一个保持原名了。因为缺乏观众,加上经费的原因,该团每年也演不了几场戏现代人宁愿看现代的东西,就是不喜欢老戏,随着老一代人不断老去,桂剧真的面临消亡的命运了!
7/9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