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水灾记载是宋建隆二年(961年),到清末(1911)的951年中,有记录的水灾24次。民国时期38年,发生水灾6次,平均6.3年发生一次。解放以后从1950—1985年,36年共发生水灾12年,平均每3年发生一年。历年的特大水灾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大水,“城内水深丈余”清光绪十一年(1885)四月底五月初大水,“城内水深数尺丈余不等”;1985年5月27日,湘江县城东门水位157.69米,是自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县城的半边街水深达3.1米;以上3次洪水,均为约百年左右一遇的大洪水。
宋
建隆二年(961年),全州大雨水。
乾德三年(965年)二月,全州大雨水。
元
延祜二年(1315)七月,全州江水溢,淹没庄稼。
明
嘉靖元年(1522)五月,四都山崩水涌,坏田数百顷。
嘉靖十六年(1537)四月,大雨水,城墙毁圮过半,田稼大伤。
嘉靖十七年(1538),大水。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暴雨。
嘉靖二十七年(1548)六月,大雨水,四都山裂,水涌三道,洪水冲走升乡民屋,土田成河达400余亩。
清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二十六日,大水,城内水深5尺,逾时方退。
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十一日,大水,城内水深7尺,6日方退。
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十九日,大水,城内水深4尺,即日退。
乾隆十四年(1749)夏,建乡大水,漂没数村。
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初九日,大雨水。
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十九日。大水,城内水深丈余,一日夜方退。
咸丰十年(1860),长万区桑村大雨,水坏庄稼。
同治二年(1863),升平区四都洞大水,庙市(今庙头镇庙头街)水深5—6尺,建宜区宜乡大山崩,坏古留洞田禾100余顷。
同治七年(1868),湘源大水,南门城圮10余丈。
光绪十一年(1885)四月底五月初,连日大雨,城内水深数尺丈余不等,小南门外。下河街铺屋及统税局均被水淹;建宜区白塘村水漫禾稼。
光绪十四年(1888)夏,长万区百福村水溢伤稼。秋,颗粒无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八日夜,万全乡锅头源小源水势汹涌,江梅村适当其冲,田庐、人畜、树木、禾稼被漂没无数。十九日,升平区文桥水口村水浸民居,田禾多被冲坏。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十八日酉刻,雷电交加,大雨淋漓,长万区兰谷村西北角猴子山崩一隅;水涨丈余,坏田50余亩,漂没9人,拱桥倾圮。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升平区双桥村大雨,水浸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