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于明代崇祯丁丑(1637)闰四月初八自湘入桂,在全州境内(当时含资源的一部分)共12天,其中9天是在山区考察,主要又是在南北宝顶。旧志对宝顶记载不多,惟霞客留下了3200多字的日记。他应该是古代对宝顶记述最多的一人。
霞客游宝顶时已50出头,出游足足30年,专以探访名山大川为乐事。四月十一日,他在山川白竹江村,见西北钩挂山“甚兀突”,再上有金宝顶“甚奇异”,遂决意登山。
想当年交通不便,不似今天公路修到海拔1600米处,从他的日记中,可知他是艰苦备尝:他几次“伏身蛇行”,“穿丛棘如故”;有时深山中走错了路,“历险坡三里,不辨所向”,只好采竹笋放路旁以识归途;饿了,便与静闻就着裹饭的方巾,以竹枝当筷扒饭。
徐霞客为江苏人,说的应是吴侬软语,当地山民说的是土话,但并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热情。他不熟地形,便找人带路,“一人方插秧,送余二里”;在大鼻山,房东刘秦川之孙腰插柴刀、带上干粮、送他上山;在苏家坪苏怀江家吃饭,因下午大雨,“怀江坚留,遂止其处”。在莲塘庵进入一农家问路,“村妪出所炊粥羹饷”,徐霞客也“以炙笋酬之”……在他的日记中,山区人民的朴实、热情、好客,有多处记载。
是徐霞客第一次把宝顶区分为南北宝顶。北宝顶,即真宝顶,霞客日记中亦称金宝顶,恐因全州人发音“真”、“金”不分之故,《全州地名资料汇编》又称新宝顶,海拔2123.4米。南宝顶又称宝鼎、覆釜山——因顶峰如同一口倒扣之锅而名,海拔1926米。
徐霞客记载真宝顶有寺庙,但已倒塌:“石墙如环,半屺半立,而栋梁颓腐横地,止有大圣像首存炉中”;在南宝顶,他从定心桥下过脊梁,本想过对山,但上垂下削,无路可走,只好上定心石,过圣水涯,再由舍身崖登飞锡绝顶,返白云庵。
这白云庵应是南宝顶之庙,栋旧志载为寿佛所建。旧时庙为石柱铁瓦,据说1958年当地农民将铁瓦搬下山炼了钢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记者时为中学生,结伴到宝顶游,尚拾得铁瓦碎片几枚。
有书还称徐霞客为文学家,从他对宝顶景点的描写,想应当之不愧。
写大源附近一涧:“涧复坠路东破峡出,连捣三潭。上方,瀑长如布;中凹,瀑转如倾;下圆整,瀑匀成帘。“写南宝顶对面之哪吒山(海拔1910米),“那叉瀑北挂层崖,苦炼溪亦透空悬壑,与那叉大小高下势相颉颃……西峡中又一瀑如线,透山而下,连泄九层,虽细而甚长……始觉甚微,渐下渐大,遂成轰雷涌雪观”。妙笔传神,不必亲临其境也陶醉。
宝顶山产黄鼠、柿狐,竹豚,霞客称之“小三珍”,并称只有竹豚未尝过。在南宝顶半腰之显龙庵时,他见两山民网兜中有四小动物,形如小猪而肥,每头重斤许,索价二分。他大为惊讶,称“今始见之矣”,终因是“活而有声”,不便携带,只好抱憾。但他在山中饱尝竹笋,“且地有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看来,山中四珍给霞客印象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