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服是指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也叫寿衣或“老衣裳”。丧服一般在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称寿衣,寓为健康长寿之意。在全州,老人一般过了六十岁以后,儿子要及早想法为父母做寿衣,在东山一带寿衣由女儿置。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衣裤至少要做够三套,套数均要单数,忌双数。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做寿衣一般要在农历闰年做,俗称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年人增寿。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线织的布。古时,从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袜,均要女子亲手做。新时代,一般都可从商店购买。
旧时做寿衣,有许多讲究。外衣里子用红布做,子孙后辈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顶子,亦象征后辈儿孙红火。男人寿衣外面多为杏黄色,女人外衣多为青蓝、古铜色为主。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后继有人。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为死者穿戴,也可由儿女帮助穿戴。老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呢?据说,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村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据说寿衣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