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内西隅湘山之麓(城西一公里的湘山脚下),是全州县内最早最大的佛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756年),初名“净土院”, 历经了唐代唐肃宗、代宗、德宗等十代皇帝,佛教传播声名远扬。宋朝时,宋徽宗、高宗、宁宗、理宗四位皇帝先后五次加封净士院;宋真宗(赵恒)在景德年间将净士院改为“景德寺”;公元1101年,宋徽宗南巡,亲临湘山礼塔,把景德寺改为湘山名刹,湘山寺由此名声大振,进入鼎盛时期,。据《全州县志》载:“唐至德元年(756年),释全真来游湘源(今全州县),在湘山开演大乘,信佛者日众,县人创净土院迎居全真,为湘山建寺之始,全真圆寂后,僧众建塔藏其骸骨,佛声四播。据清张淡烟重修《湘山志》记载,宋徽宗赵佶敕赐寺名为景德寺,塔名为妙明,于是寺名大噪,故有‘兴唐显宋’和‘楚南第一禅林’的美誉。”
湘山寺原寺占地约18000平方米,有玄武楼、大雄宝殿、布经楼、天台院等建筑群,雄伟壮观,在杭州径山得道高僧全真和尚为该寺开山祖师,宋天子御封全真和尚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全真大师是一位湖南土生土长的唐代高僧——释宗慧,名全真,现世寿160余岁,有异行,屡现阿弥陀佛,圆寂后藏骸于妙明塔下)。据了解,湘山寺除了宋时有4位皇帝先后5次加封,宋徽宗亲临膜拜名声大震外,无量寿佛全真对当地宗教、民俗、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湖南郴州、衡阳、永州、邵阳,乃至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的佛教界及民间,都认为他是无量寿佛应化,供奉崇拜其无量寿佛,信众顶礼膜拜,也是湘山寺烟火空前旺盛的原因之一,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全真法师的圣诞,为了表达自己对寿佛爷的敬仰诚挚之心,每年的二月初八这一天,全州本地、桂林、柳州、湖南、广东等地的香客,便云集湘山寺,形成盛大的庙会。但随着湘山寺名声远播,香客越来越多,数万信男信女围在殿外无法进入,庙会时间便持续不歇,直至二月十九日方结束。自此,每年庙会改为二月初八至十九日。
一年一度的大型湘山庙会,是寺院开放的日期,商贩和民间艺人们在寺庙附近设摊圈地,售货及表演杂艺。各种民间小吃,各样香纸供品、农具、日常用品等,在庙会的日子里都可随心所欲买到。各路民间艺人则把庙会当作大显身手的平台,剪纸的、雕刻的心灵手巧;评书的口若悬河;搭台唱戏的南腔北调;舞狮舞龙及上刀山下火海的各样杂耍令人触目惊心……许愿的、还愿的、挣钱的、驯鸟的、观景的、品湘山古文化的各样心态的人应有尽有,最多者香客可达五六万人,据说庙会到明清之际渐衰,至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寿世慈阴”靳刻于寺后石壁后,湘山香火再度盛旺,明万历年间清湘县改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给予寿佛爷极高的荣誉。此期间,曾一再出现湘山寺香火兴旺,庙会也在此时恢复,但场面远没宋时盛大。后湘山寺屡遭兵燹战祸,庙会终止(因无文字可考,具体年代不详)。湘山寺僧只于夏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为天旱祈雨,祛除灾害设立道场。因没有固定的庙会时间,人们便选在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3天定时到湘山寺朝佛敬香,传说这三天是观音老母生日、出家和座莲台的日子,寺内主持顺其自然地把这三天定为“大佛事活动日”,人们把这种宗教活动称之为湘山寺大佛事,也是现代的湘山寺庙会。1944年日寇铁蹄入桂,全州沦陷,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离去前对湘山寺进行灭绝性大破坏,仅存依石雕成的鸟兽虫鱼等艺术品以及高达七层、铜葫芦顶的“妙明塔”等古建筑和飞来石、洗钵岩、转身岩等胜迹的湘山寺,庙会再度中断。后又经文革浩劫,湘山寺一些古建筑残屋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6年—1988年由政府组织、怀善法师设计施工,重建了无量寿佛殿、放生池、圆通殿和三栋寮房,新雕无量寿佛像一尊,观音像三尊,圆通菩萨25尊,文殊,普贤菩萨像各一尊,历唐、宋、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250多年历史的湘山寺至此焕然一新,并成为广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灯也在湘山寺重新修缮后得以续燃,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大庙会再度兴起。庙会期间,湖南、广西各地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到此梵香化纸,求神拜佛,在寺外和附近设摊圈地售农具和日常用品的商贩及表演杂艺的民间艺人虽然没有了,但各种民间小吃,各样香纸供品等,在庙会上还热热闹闹地出现,特别是湖南郴州、永州、衡阳一带的香客,常常是整车整车地前来膜拜,这些香客通常着一样的黑色服装,衣前有红色围兜(或袋子),内装香纸,在湘山寺前门下车后,整齐地排队入寺,一步一拜地前行至无量寿佛殿,再至观音殿,膜拜时双目微闭,一脸虔诚,许愿的许愿,还愿的还愿,投入甚者泪流满面,十分感人。膜拜完毕,方可随意参加庙会其他活动。据统计,近十年的湘山庙会,年入寺赶庙会的香客达13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