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历史
站内搜索:

兰拽清远 塔标妙明

2011-03-20   发表:

 

       石涛的兰花,刻于石壁左上方,一株丛生,叶片向两边纷披,形成中间虚空的对峙态势,初成稳定的格局。左边叶片密集且坚挺,不枝不蔓,如竖剑立戟,花朵点缀其间,遂成构图重心。右边叶片疏松,弯成柔和的弧状向远方长长地伸去,把观者的视线牵向那一派虚空。粗粗看来,整个构图左重右轻,左正右奇,左质实右空灵,左硬挺右柔婉,左端庄右飘逸,然由于左边兰叶飘逸远去的态势,一方面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一方面把观者的视线向右边牵扯,从而构成了动态平衡,在变化中达到了协调统一。正是这种动态的变化的和谐,使这兰花达到了轻重、虚实、柔硬、奇正的完美结合,生成了端庄中显飘逸、厚重里见灵动的审美品格,它较之纯粹的对称、静态的平衡,不失雅正之旨,独具生动气韵,而无呆板之嫌。

       伍纯道所题“妙明塔”三字,下笔果敢,奔走刚健,转折灵逸而内蓄劲道,提笔婉转而深含骨力,收笔舒展而余势未尽。整体观之,结体端庄而形色潇洒,气势挺拔而意态飘逸,骨力雄劲而气象通脱,布局紧凑而情状闲适,真可谓蕴雄含秀,守正抱奇,于挥洒中见规范,于秀逸中显严谨,于空灵中见质实,于舒展中含凝聚,形成了辩证的中和之美。于是乎,伍纯道之字与石涛之画,在审美特征和意态状貌上产生了同构,形成了深层次的对应之美。

      传神写照之旨

       湘山寺的伍字石画,还在神韵的层次上构成了更为深刻的对应,达到了质的同构与统一,因而更显整一。

       石涛之画显现了兰花清雅秀逸的品格,超凡脱俗的气韵,淡泊悠远的情致,这和石涛的佛家心境是那样的贴切。石涛借写兰花的形姿意态,寄托了自己的清逸清正,展现了自己的灵虚空明,显示了自己的超拔通脱。使兰花之神与自身之格融为一体,形成了整体风清韵远情渺意淡的旨趣。

       石涛还借兰花写出了自己的艺术趣味。他主张画家临墨要“远尘”《画语录·远尘章》,要“心淡若无”,“俗除清至”《画语录·脱俗章》,从而既正确地揭示了艺术家审美创造的自由心境,又带有浓郁的佛家艺术理想。这种心境与理想一经物化,就成了兰花那清脱空灵的审美意韵,就成了兰花所包蕴的艺术家主体的深渺神韵。而这种深渺神韵,成为主体人格,客体神彩的艺术选择与审美表现的机制,正凭此,兰花艺术境界审美神韵的三个层次达到了统一。

       传神写照作为艺术内容的深化,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汉代《淮南子》提出了形、神范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山训》)。”这里的“君形者”就是“神”,它虽含主体情趣,但主要指的是客体的神韵。到魏晋南北朝时,伴随着艺术精神的觉醒和宗炳“畅神”主张的提出,主体的情趣、生命比较充分地融入了艺术对象,但由于中唐以前,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是重再现,所以此前的传神,主要是传客体之神。中唐以后,重表现的艺术风尚兴起,传主体之神的艺术趣味也就成了时代主潮。元代倪瓒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倪瓒《清秘阁全集》卷十,《答张藻仲书》)清代画坛,更弥漫着抒写画家性灵、主体神韵的氛围。石涛顺应时代的审美主潮,从整体倾向上重主体情态,趣味的抒写,但也注重客体神韵的体现,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和“不似之似”,所谓“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就是强调在主体情态趣味的制导下,达到主、客体神韵的统一。这种艺术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传神写照作了综合,使艺术的深层内容更加完整,更加深厚,更加达到主、客体的浑然统一。湘山寺的兰花画,可谓很好地体现了石涛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可谓完美地传达了主客体综合形态的整体神韵。正是把这幅兰花画放在审美历史的发展嬗变中,放在石涛的审美意识系统中来考察,方可发现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不同凡响的审美价值。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