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全州县实行“2334”工作方式,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有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4次,共选拔3名科级干部,5名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工作人员,56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突出“两个倾斜”。在公开选拔干部工作中,该县突出“两个倾斜”,即向“基层+能力”型干部倾斜,扩大选人视野。大力选拔在基层一线工作、经过艰苦环境磨炼、得到实践检验的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如今年公开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在岗编外人员。此外,县委还将竞选上来的干部,放在信访部门、征地拆迁办、项目办等重要部门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摆正“三个关系”。一是摆正竞争性岗位和非竞争性岗位的关系。结合全县干部队伍实际,不为竞争而竞争,不搞逢缺必考,主要针对专业紧缺型岗位、本单位无人选岗位开展公开选拔工作,对那些已有合适人选的岗位、业务重要而特殊的岗位、缺乏竞争性的岗位,都不在竞选之列。二是摆正执行政策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以党的干部政策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动工作创新,不为创新而创新,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搞政绩工程。三是摆正竞争性选拔干部与正常选任干部的关系。在积极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同时,扎实推进正常选任干部步伐,对那些德才兼备、政治成熟、业务过硬的干部随时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形成了竞选干部与正常选任干部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
做到“三个创新”。一是考试内容上的创新。针对一些干部“会干不会考”、“会考不会干”的现象,该县的“公考”着重突出岗位特点,注重素质能力设计考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笔试除政治理论、公共知识外,将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能力和专业知识融入其中;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的形式,重点测试与岗位相适应的分析决策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为干部自我展示和比较评价搭建平台。二是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为切实加强对公开选拔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纪委、县监察局主要领导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公开选拔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人才储备上的创新。在公开选拔工作中,将选拔干部与储备后备领导人才有机结合,建立了公开选拔人才档案,将落选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作为后备领导人才进行培养。同时,针对落选人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后备领导人才的培训计划,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行“四个公开”。在公选过程中,通过全州电视台、全州党建网、全州资讯和政务公开专栏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选拔职位、选拔标准、选拔程序、选拔结果,让干部群众及时获取有关信息,扩大社会知晓率。进一步完善信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坚持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和任职试用期等制度,主动接受纪检部门监督。同时,邀请全州电视台、全州资讯等新闻媒体对公选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报道,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