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的乡(镇)办企业始建于1958年。当时以农村、圩镇的铁、木、农具修理,竹、藤、棕、草制品,小五金制造,车衣为主体共837个社(组),从业人数0.93万人,总收入400.8万元。“文化大革命”时期,社队企业的发展曾一度受到影响。但是县内仍存在多种形式的社队企业。
全州镇、
庙头、
石塘、
绍水4大圩镇的缝纫业、农具社、运输业;石塘、城关、
文桥、
城郊、
才湾的农业机械业;石塘、绍水、庙头、
永岁、
龙水的林业;城郊、
枧塘、石塘、
两河、龙水的水果;庙头、永岁、城郊的红砖;才湾的陶器和各公社办的酒厂、养猪场在当时办得较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976年初,县成立了社队企业办公室,直属县计委领导,专抓全县社队企业。同年8月,全县18个公社逐步地成立了社队企业办公室。当年全县手工业31个单位纳入乡(镇)企业,职工752人,固定资产27.51万元,总收入92.68万元。
1976年全县乡(镇) 办企业的个数、从业人数,总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为205个、0.63万人、890万元、91万元和33万元。主要产品的种类有铁矿石、锰矿石、发电、原煤、铁制、木制、竹制农具、食用植物油、砖瓦、硫磺矿、石灰等。
1979年中共全州县委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自治区党委《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补充规定》的精神,首先成立人民公社企业局,接着对全县境内的企业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在整顿的过程中,县局领导根据各企业的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诸情况,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企业个数、总人数、总收入均有所下降。
1985年,中共全州县委、县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规定》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通知》后,对乡(镇)企业采取“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此后企业发展迅速,企业总收入逐年增长:工业企业的利润与税金亦同步增长。 主要产品产量亦逐年增加。如铅锌矿:1982年552吨、1985年达1023吨。另外,从1982年起新增加锡矿、豆制品、手套、糖果、蜜饯、食用植物油、化工等产品。
1987年,中共全州县县委作出《关于发展搞活乡镇企业的规定》。1988年县委、县政府又颁发《关于发展搞活乡镇企业的补充规定》 。1988年3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的乡镇长考察荔浦县乡镇企业发展情况,随后又制订出1988年全县乡镇办企业的计划和今后二年的初步规划。当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时,县领导从工商、企业等单位选调了一批懂经营管理的干部到各乡镇任职,专抓乡镇企业。到1990年底,全县乡镇办企业的个数、总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到239个、4016.42万元、319万元和166万元。1990年乡(镇)办企业的总收入、利润和税金分别各占整个乡镇企业的19.85%、 15.52%、20.61%。其中超千万元的乡镇有全州镇、龙水镇、城郊乡、才湾镇、
大西江镇、文桥镇、绍水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乡镇办企业的活力大大增强。如全州镇根据有关政策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对交纳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实行税收超额财政返还等政策措施,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3年企业总产值116.4万元,到1990年增至1124.18万元。1990年该镇办企业12个,从业人员949人,人均劳动生产率达9277元,创税645.3元。是年,该镇被自治区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全县乡镇办企业总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文桥镇的金矿、两河乡的源东锌矿、全州镇的二建公司、玻璃厂、二纸厂、五金厂、大西江镇的煤矿。乡镇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从1987年起亦连年增新。如黄金、重晶石矿、氧化锌、水泥预制件、大理石板材、卫生陶器、马赛克、非酒精饮料和固体饮料等。就是同一产品出产量亦在逐年增加。机制纸板及纸板1978年产69吨, 1990年达3558吨,1990年比1978年增长50.57倍。全州县建材厂生产的石灰粉,从1980年起一直是县内出口的优质畅销产品。(各年数字详见表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