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八卷 水利
站内搜索:

第二节 建江防洪工程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建江发源于蕉江瑶族乡大源村分水坳,为暴雨中心所在地。加之沿江两岸山势陡峭林稀,故每逢暴雨,洪水汇集迅速,常挟带大量沙石流入河中,造成江河横溢,田庐遭淹,甚至人畜漂流。清乾隆十四年(1749) 夏,建乡大水,漂没田庐数村。民国2年(1913)大水,小湾村淹水0.5米深;外枧村水深齐窗(约1.3米深);四所村水毁农田300余亩,倒屋6座,死人3个,肥猪数头漂至外枧村前。解放后,建江两岸不断毁林开荒,特别是1958年大办钢铁,砍伐森林3.2万亩。1961至1976年期间,单纯“以粮为纲”开地造田1.8万亩,造成植被严重破坏,致使河床日渐增高(据1985年前几年观测,河床每年增高0.1米) ,洪害频仍。1966年中共全州县委副书记吴鼎在建江流域凤凰公社山头大队领导生产,目睹建江沿岸人民深受洪灾之苦,于是提出要修筑建江防洪工程。1966年夏,县水利电力局派员对建江防洪工程进行测量设计。接着凤凰公社和安和公社分别于1967年冬和1969年冬成立工程指挥部,发动和组织两个公社的群众修筑建江防洪堤,到1973年全部竣工。这次筑堤,上起蕉江乡的界顶、小湾、万板桥、大拱桥,经安和乡的四所、文塘、白岩、安和、聚贤、江明、大塘、大广塘到达凤凰乡的萃西、萃英、麻市、棕树、山头、和平、新民等19个行政村,沿建江两岸共筑石堤3.13万米,投资25.5万元,投工158万个,完成土石方15.3万立方米。保护人村41个,水田1.66万亩。
工程竣工以后, 由于洪水频繁,年年有溃决,年年有维修。1975至1980年的6年中,国家拨给工程维修费共29.9万元。1985年建江流域爆发洪水,毁堤1.01万米。当年灾区人民在中共全州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扶助下(共拨给抢险费26万元)及广州部队的支援下,水毁堤防基本恢复, 并在蕉江段新筑堤3064米。1986年至1990年又扶助14.24万元对防洪堤进行维修。该工程在不断维修中加高加固,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段河床淤积超过加高后防洪堤高度,今后,洪灾仍会发生。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