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八卷 水利
站内搜索:

第八卷 水利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全州县历史上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但水、旱灾害频繁,尤以旱灾为甚。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县民为发展农业生产及防止灾害,曾建设不少水利设施,发挥过一定的灌溉作用,但多属简易工程,修建不坚,保灌面积不大。据1952年调查,1949年全县水利灌溉工程有:引水工程(堰、沟、泉)6623处,引水流量10.35立方米每秒;蓄水工程(山塘)1754处,有效库容440万立方米; 竹筒水车446架,灌田0.85万亩。上述三项仅保灌水田单季稻12.99万亩,其余44.67万亩水田(占总水田面积的77.4%)则无力抵御大旱。
解放后,中共全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领导)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的指示, 领导全县人民掀起两次水利建设高潮。第一次高潮是50年代 (主要是1957年至1959年) ,水利工地最高日出工人数达7万人之众,建成300多处引水工程,其中:灌田千亩以上的工程7处,万亩以上的工程5处,蓄水工程一批:小(一) 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17座,山塘40个。第二次高潮是70年代,三级(县、公社、大队)书记挂帅上工地,全民动员搞水利。磨盘、五福、易家、源口、天湖等骨干中型水库工程和大部分提、灌、防洪工程均建于此期间。两次水利建设高潮的成就奠定了全州县水利事业的基础。到1990年底,国家共投资9389万元, 群众共投工10725万个,完成土、石方共614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引水流量增至69.35立方米每秒, 是1949年的6.7倍;蓄水工程有效库容增至13481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30.64倍;提水工程(内燃抽水机站、水轮泵站、电灌站)有效灌溉面积增至10.20万亩, 是1949年的12倍。全县保水田面积增至41.05万亩,是1949年的3.16倍,占现有总水田面积的74.75%。同时建成防洪堤131公里,可御十年一遇洪水。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授予全州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并赠以奖状和奖牌(铜质)。
解放后兴修水利工程中,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劲,人民群众付出的代价更大,自带工具、粮、钱上工地,住工棚、草舍,战酷暑、严寒,还有99人为水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干部4人,解放军战士1人,工人2人,农民92人。
1990年全县在册水田54.92万亩中,尚有14.17万亩水田旱年尚不能保证灌溉,这些水田分布在白宝东山两河朝南枧塘凤凰等乡的岩溶地区和其他乡的高亢地区。全县在册旱地17. 78万亩,一般无水利设施,常受旱灾。防洪方面,所筑之堤、抗洪标准低,仅御十年一遇洪水,水利建设尚需努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