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六卷 畜牧 渔业
站内搜索:

第三节 畜、禽生产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牛 喂养仍沿旧习。黄牛,山区村则成天放牧于山间郊野,任其自取草食,朝出暮归。在绍水、才湾、龙水、大西江等乡镇的旁山村庄,历来有群牧的习俗,一直沿用到60年代,后因垦山种地增多而停止。丘陵小平原地区则牵牧或关养(山区有的养户,为多积肥亦关养)。关养,只要供足青料、稻草和饮水,数日不放牧也不影响牛体退膘。
水牛由于耐热和抗寒不及黄牛,俗语有:“冷天要间房,热天要个塘”之说。1963年,东山养牛能手蒋登元饲养水牛的经验是“四要”即:一要栏干草饱;二要备足过冬饲料;三要栏舍不当风漏雨;四要经常放牧,即使枯草季节,每天也要让其外出活动一阵。有的养牛户,夏日放牧用蝇拍驱蚊蚋;晚间栏边用烟熏蚊虫;冬天以铁篦梳牛虱。还有深夜起床添牛草,冬天喂潲拌食盐,个别养户用酒糟喂牛。
1990年,自治区畜牧局提出科学养牛、猪、家禽的要求。县畜牧局抓住科学养牛的“两改三推”(注:“二改三推”——一改本地种公牛选留和杂交相结合;二改枯草期饲养管理。一推广种植优良牧草;二推广农副产品饲青贮氨化技术;三推广定期驱虫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继续开展本地种公牛评选;号召检查备足过冬草料。当年搞氨化稻草3000多公斤, 驱虫耕牛10140头,注射防疫针3103头,减少耕牛的疾病和死亡。县畜牧局左焱等13人分别获自治区科委、畜牧局和地区科委、农牧渔业局授予了个人贡献奖。
家 禽 鸡有放养和圈养两种形式。农村一般用放养的传统旧法。圈养始于70年代末,先为城镇居民及个别农家采用。1981年以后,养鸡重点户、专业户多用圈养法。圈养比放养饲料要求高,成本和人工耗费较多,但有利于疾病防治和避免自然损害。鸭无圈养习惯,一般放入水田、池塘或沟溪中。养群鸭须有专人看管。
饲养数量
民国24年、 26年和27年,年均有猪5.04万头,牛4.37万头,马320匹,山羊2870只,鸡44.62万只。
解放后,畜禽养殖业,受各个时期的政策制约,呈波浪式发展。经过传统的户养公养,再到公私并养,最后恢复到户养。生产性质,由过去作为家庭副业,逐步转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过渡。 1953年, 生猪年末存栏67616头, 比1949年增加9566头,提高16.5%;耕牛66974头, 比1949年的61334头提高9.2%;家禽比1949年增1.84万只。1954年,成立食品公司,猪牛肉食品纳入国家购销计划,废除屠商私营。1956年,开始实行生猪、活鸡、蛋品派购政策,但收购牌价与市场交易价基本平衡,群众乐意将任务外的生猪卖给国家,养猪积极性很高。1957年生猪年末存栏达15万头。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社,耕牛作价为股份基金入社,仍分户饲养。为保护耕牛,县人民政府曾颁布了严禁滥杀耕牛的禁令,每年评比看牛模范,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1957年,耕牛发展到79743头,比1953年提高17.49%。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