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稻
粮食作物中,水稻占主要地位,占粮食产量的90%以上。县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西汉(前206年~公元22年)零陵郡太守翁卿有:“视水泉、开沟渎,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田畔,以防纷争”的记载,足证当时遍植水稻。现在,除白宝、东山两乡和左、右江、大仙、芳杰、炎井、桐油、大惠、蕉江等村仍以中造为主外,一般皆双季稻化。山区尚有少量陆稻。
民国期间水稻品种,籼稻、糯稻均为高杆中稻,早熟有秋水粘、百日粘、秧谷早、鲤鱼白、平头早;迟熟有夜花粘、早恰禾、迟恰禾、冷水麻、广东麻、观音粘、硬蔸粘、刷把糯等,株高1.2~1.5米,不耐肥,易倒伏,亩产200公斤左右。
解放后,水稻品种经历两次大改革:从1964年起,矮杆逐步代替高杆;从1975年起,杂交稻取代常规稻。50年代引进的早稻中熟品种有雷火粘、南头一号、胜利粘,晚稻品种有红米冬粘、白米冬粘等。60年代积极扩种双季稻,早稻以矮杆为主,晚稻以高杆为主;1963年引进第一个矮杆品种广选3号,是单季亩产500公斤早稻良种,但生长期长,70年代中期逐渐减少;晚稻引进兴农1号、三江糯等品种,其中兴农1号、因不耐肥,被淘汰。70年代,早稻以广选3号、红枚早、湘矮早9号等矮杆为当家品种;晚稻早熟有南优2号(杂交种) ,早中熟有桂朝2号, 迟熟有团结1号、河西2号等,其中南优2号、河西2号两品种,改变了晚造低产局面, 1979年亩产达236公斤。80年代遭受两次寒露风灾,从1985年起,早稻以中熟为主,以红410、红枚早、广选早为当家品种,晚稻以威优6号、威优64、威优35、汕优6号(均杂交种) 为当家品种。截至1990年,当家品种又有新变化:早稻是威优49、汕优49、中稻是汕优63,汕桂34,晚稻是威优64,汕优64。
县内自1975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该品种耐肥抗倒,分蘖力强、高产米优,逐渐成为双季稻品种。1990年种植达79万余亩。为保证杂交种子供应,一直重视制种工作,1990年制种田达0.91万亩,杂交种子,自给有余,亲本来源,由上级种子公司调拨。一造改种两造的经验教训详政权卷施政纪要。
稻谷产量,民国28年(1939),总产量为8722万公斤,34年,因遭受日本侵略军洗劫,仅产1681.5万公斤,38年达到10574万公斤。解放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兴修水利,改良品种,变一造为两造,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改稀植为适当密植,实行科学种田,经过艰巨努力,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1990年总产34424万公斤,是1949年粮食总产的2.98倍,其中稻谷33162.6万公斤,是1949年稻谷总产的3.14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