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三十卷 社会
站内搜索:

第四节 节庆习俗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春 节
大年初一,妇女不扫地,不做针线活,人无老少,皆不出恶言,不露愠色。儿童于节前要学会说吉利话,请客人吃茶点,要说“请拿元宝”,入厕改说“进东京”,睡觉改说“挖窖”。成人出门拜年,须拣定吉日吉向然后出行,路逢亲友,互相拱手交拜,互祝“恭喜发财!”。解放后,亲友于春节见面,改为互祝“身体健康!”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脱贫致富为人心所向“恭喜发财”又成为新时代的春节互祝词。
元 宵
城乡有舞龙、舞狮、玩牌灯之俗。县城除鱼、鸟、兔、虾等各种灯具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抬阁” 游行。 “抬阁”上装置景片,用男女儿童扮演戏曲故事,或“西湖借伞”、或“武松打虎” 等等。 六人抬行,后配戏曲锣鼓,最引人注目。又元宵舞龙灯有“看龙”与“滚龙”两种。“看龙”华丽文雅,只供观赏,观众不得向龙身烧放爆竹;“滚龙”轻盈矫健,翻滚腾挪,任由观众放炮烧龙,吉利语叫“越烧越红”。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将元宵灯节视为是“四旧”被禁止外,今则年年有之。
惊 蛰
是日,城乡户户在门前用石灰撒放成弓箭、铜钱、葫芦等图案,并用石灰撒遍屋角墙角,以避毒虫。同时采荠菜放在桌台、灶面、砧板上,以避蟑螂、蚂蚁。其俗尚存。
清 明
清末民初,兴于是日戴柳。妇人以柳叶插髻上;儿童编柳叶帽戴头上。家家扫墓追怀先人。解放后,学校师生每年于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已成新风。
端 午
本地有大、小端午之分。县城由五月初一起划龙舟至初五日,吃雄黄酒过节,谓之“小端午” ; 今城郊乡一些村庄和庙头黄沙河大西江等乡镇,都于五月十五日过节. 谓之“大端午”。此习至今相沿。
六月六
为农村重大节日,又称“半年节”、“尝新节”。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稻穗,搓成米粒,拌进陈米煮成“新米饭”,或将未成熟的禾穗放在锅内煮熟。杀鸡鸭、备酒肉,举行家宴,谓之“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狗吃 (民间传说狗是稻谷的传播者),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至今农村虽遍种早稻,其俗仍盛不衰。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向为秋祭祀祖节日。家家备冥镪楮财供祖,代代相沿。解放后,迷信陋习曾一度绝迹。80年代此俗又死灰复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