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夏通过学习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学校立即掀起“大鸣、大放、大字报”、“查毒草”、“批牛鬼蛇神”的高潮。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遭到批斗。接着是“停课闹革命”和师生外出“大串联” 。 11月以后,学校秩序混乱。1968年春,“复课闹革命”,各校的“战斗队”、“司令部”等红小兵组织,向学校领导“夺权”致使学校管理失控。1968年,农村小学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入县城小学。不久各校又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由革委领导学校。1969年根据桂林地区革委会的部署,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在“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口号影响下,大部分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小学教学点也逐年增加。为了提高小学普及率,1972年,开始恢复耕读小学,并试办巡回小学。1973年,全县有耕读小学633班,在校生6815人。对普及小学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教学秩序逐步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1979年起逐步收缩了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和不必要的小学教学点, 将调到初中班的430名原高小骨干教师,调回小学,充实了小学师资力量。1986年11月自治区委托桂林行署对县内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经核实,全县在校小学生90128人,7至11周岁适龄儿童人学率为96.7%,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7.2%,五年级小学生毕业率为86.8%,基本上达到部颁标准。因此批准全州县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县。另一方面为了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10月中共全州县委、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的修缮和改造的通知》,县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小学危房的修缮和改造取得较大成绩。 1988年4月贯彻中共全州县委、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抢修中、小学危房的紧急通知”的决定》,通过一年多较大规模的抢修,基本上解决了全州县小学校舍残破、不安全及不适于教学的状况。与此同时,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进展。1990年全县共有小学293所,教学点778处,在校生94471人。入学率为98.9%。
解放以来几个年度小学教育基本数字统计表
表26~3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