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低温
县内在3至4月间,是春播育秧时间,冷暖变化频繁,境内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早稻烂秧现象。主要有3种类型。(1)低温阴雨型。天气长时间维持阴雨,平均温度降到12℃以下, 北风2~3级。这种天气连续3~4天,就会出现轻度烂秧;5~6天,为中等烂秧;大于6天,会造成严重烂秧。(2) 温度剧变型。冷暖交替,气温升降突然,气温日振幅10℃左右,多日阴雨,突然转晴而气温剧升,秧苗生理脱水而死。(3) 辐射型。强冷空气过后,天气转晴,无风,夜间地面辐射强烈,最低温度降到2℃左右,秧苗植株肌体因而冻死。
据1957年至1990年气象资料统计,34年中春季低温烂秧在3月中旬出现22年,3月下旬出现21年,4月出现15年。
五月寒
春末夏初,县内一般平均温度已达22℃,但有些年份仍有冷空气影响,间有五月寒出现,即连续3日温度低于21℃, 北风3~4级,并伴有阴雨,影响早稻分蘖和早熟品种的孕穗,造成减产。五月寒通常在5月上旬出现较多,1957年~1990年共出现23年,机率68%;其次5月中旬出现15年,机率44%;5月下旬和6月上旬出现较少,分别出现5年和2年。五月寒以1959年最为严重,计有5月上旬出现6天,中旬出现6天,下旬出现10天。
火南风
是一种高温低湿和一定风速(偏南风) 的天气,其指标是南或西南风,风速≥3米/秒;14时相对湿度<60%, 日平均温度≥30℃,日最高温度≥35℃。持续3~5天为轻度影响,6~10天为中度危害, 10天以上为重度危害。火南风常发生在7月份,适值早稻抽穗扬花和灌浆,影响早稻的生理代谢,形成高温逼热,以致空壳率增加,造成减产。据统计,1957年至1990年中有10年受到火南风的影响。其中轻度的有7年,占出现年份的70%;较为严重的3年(1964、1965、1978年),占出现年份的30%。
寒露风
寒露前后,较强冷空气南下,气温明显下降,日平均气温≤21℃,并维持3天或3天以上,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和结实。其类型有湿冷型和干冷型。湿冷型,即低温阴雨,湿度大,昼夜温差小。干冷型,即低温无雨,北风大,空气湿度小,白天14小时的相对湿度≤50%,昼夜温差大。
境内寒露风平均出现日期为10月2日,最早出现日期9月11日,最迟出现日期10月17日,寒露风持续3天为轻度损失,持续4天为中度损失,持续5天以上为严重损失。1967年9月11日第一次寒露风连续5天, 9月21日第二次持续3天,9月30日出现第三次并连续7天,造成晚稻大减产,全县平均亩产仅47公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