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州志 > 第二卷 自然环境
站内搜索:

第一节 地层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县境内地层分布约占全县面积的80%。从老到新出露较完整。
元古代
板溪群(Pt) 分布于越城岭东侧,为一套灰绿色轻变质的砂质页岩,微层理甚发育,出露厚度约400米。
震旦系(Z) 分布同上,岩性特殊,可分为上震旦统和下震旦统。
下震旦统:下部为灰绿色轻变质含砾泥质砂岩;中部为灰绿色和紫红色长石砂岩,局部夹含板岩;上部岩性与下部类似,但砾石含量较多,厚300米。
上震旦统:下部为灰绿色轻变质页岩,含灰岩、砾砂岩夹变质细砂岩;上部为硅质岩组成,厚230米。
下古生代(早期)
寒武系(e) (距今约5~6亿年) 越城岭东侧山脚及大西江镇的南东面有零星出露。下部为硅质页岩、炭灰页岩夹砂岩,产海绵骨针化石,厚616米。上部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厚963米。
奥陶系(O) 下奥陶统(O1) :分布于大西江镇、东山瑶族乡白岭及海洋山北侧一带。灰至深灰色页岩夹细砂岩,底部为灰岩。产丰富的笔石及少量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厚2400余米。
中奥陶统(O2):分布于大西江镇一带,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岩夹炭质页岩。保存笔石化石。厚68米。
上奥陶统(O3):分布于大西江镇一带。下部为灰绿色页岩夹粉砂岩;上部细砂岩夹页岩。产笔石化石,厚129米。
上古生代(中、晚期)
泥盆系(D) (距今3~4亿年) 主要出露于县境内湘江东岸自黄沙河枧塘一带。分为中泥盆统(D2)和上泥盆统(D3)。
中泥盆统(D2):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于下古生界或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之上。下部为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和赤铁矿层。产瓣鳃类腕足类和植物化石,厚200~390米。上部为灰色灰岩、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和层孔虫等化石,厚400~600米。
上泥盆统(D3):主要为浅灰色灰岩夹白云岩,往上部变为紫红色砂质页岩和粉砂岩,产腕足类及竹节石化石,厚130~214米。
石炭系(C) 主要分布于城郊乡、才湾镇的铁路沿线和大西江、两河、东山乡等地。以碳酸盐岩为主,可分为下石炭统和中上石炭统。
下石炭统:又分为岩关阶(C1y) 和大塘阶(C1d)。岩关阶(C1y),为灰黄色页岩夹灰岩,产腕足类、珊瑚和海百合等化石,厚328~408米。大塘阶(C1d) ,下部为深灰色灰岩。产珊瑚、腕足类和百合等化石,厚200~400米。中部为灰至深灰色泥质页岩、炭质页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下部夹煤层,产腕足类、珊瑚和植物化石,厚39~68米。上部为灰色灰岩,产腕足类、珊瑚等化石,厚200米。
中上石炭统(C2+C3) :小面积分布于绍水、两河及庙头镇等地。由白云岩组成,顶部夹有少量灰岩,灰岩中产蜓科化石,厚392米。
二叠系(P)(距今约2.5亿年) 小面积分布于咸水、才湾、两河及庙头镇等地。可分为上二叠统和下二叠统。
下二叠统(P1):为深灰色岩夹燧石层,具硫化氢,产小型腕足类、珊瑚蜓科等化石,厚12~70米。上部岩性单一,由硅质岩组成,下部夹少量灰岩和泥质灰岩,含锰,局部可形成有价值淋滤富集堆积锰矿层,产菊石、蜓、瓣鳃类和植物碎片等化石,厚100~200米。
上二叠统(P2):上二叠统出露不全,露头不佳,多为浮土掩盖,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明。主要由碎屑岩组成。上部为灰黑色硅质岩和少量泥岩。产菊石、瓣鳃类和腕足类等化石,可见厚度60~150米。下部为黑色页岩、黑色泥质硅质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夹灰岩劣质煤层,产植物、腕足类化石。
中生代
中生代地层在境内出露不全,仅见有白垩系。小面积分布于咸水、石塘白宝乡等几处的向斜盆地中,所见仅为其下部。
下白垩统 (K1)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部为紫红色灰岩、泥岩,可见厚度356米。 上部为灰白色和紫红色钙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可见厚度1240米。保存腹足类、瓣鳃类、介形虫化石。
新生代——第四系(Q)
第四系(距今约2~3百万年)地层广泛分布,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层、堆积层、残积层、洪积层以及混合类型。较主要的为河流冲积层,其分布主要在湘江及其支流的两岸,为河流相的砾石、 砂土、亚砂土、粘土等沉积物组成,厚1~20余米。湘江两岸一般发育有三级阶地。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