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县城有缝纫业7户,从业者10人。民国38年(1949年),发展到183户。1952年以前,该行业为个体手工经营。从1952年起,逐步组成合作社(组)。染织业于1959年过渡为国营企业并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制革、制鞋、缝纫业部分工序亦逐步采用机械化生产。该行业乡及乡以上企业年总产值:1949年9万元,1978年866万元,1985年531万元。
1990年,该行业乡(镇)及乡以上企业共10家,其中染织业4家,缝纫业4家,鞋革业2家。年末职工1747人,固定资产原值2652.5元,总产值945万元,利润21.7万元,税金130.9万元。
染织业
解放前, 城乡生产土布,均使用木制纺车和木制织布机。民国28年,第5军军长杜聿明之妻曹秀清在县城办眷属工厂,投资300万元(法币) 置30台木制织布机,20台木制毛巾机,15台织袜机等。开设纺织、印染、缝纫车间。产品主要供应军需,少量供应市场。33年日军陷境前夕停办。
1949年全县个体染织业有李宏生、 彭有明等171户,纺织、染布均手工操作。织布每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完成10米左右。产品有布匹、袜子、毛巾等。原料从桂林购进,产品在本地销售。
1952年,个体染织业相继成立7个社(组),其中纺织组3个,从业者60人,有木制织布机48台;针织合作社1个,从业者30人;毛巾合作社1个,从业者21人,毛巾机16台;胜利供销合作社,从业者25人,木制织布机18台;染布组1个,从业者11人。1956年上述7个社(组)并成1个纺织合作社。另吸收个体纺织手工业者95人,共有社员242人,称“城关镇纺织合作社”。社内设织布、针织、毛巾、浆染、染布等5个车间。有木机82台,袜机30台、汗衫背心机6台、三线机3台、缝纫机3台、染布缸3口。1957年购进2台铁木机。1958年县政府奖给煤汽机1台,代替人力脚踏传动,提高工效2倍。1959年1月,该合作社由集体经营过渡为国营,称“全州县染织厂”。
1969年12月, 筹建“全州县袜厂”,投资15.47万元。1970年3月投产。1985年6月与桂林市棉纺厂联营筹建“全州县棉纺厂”,投资73.67万元,1986年1月投产。1989年“全州县第二染织厂”投产(投资10万元)。1990年底,全县乡(镇)以上染织业企业4家,职工159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10.1万元。
附:主要企业简介
全州县染织厂 地方国营厂, 厂址设桂黄中路湘山寺对面。1959年1月由城关镇纺织合作社过渡而成。1962年国家棉纱原料供应紧张,全年指标,一个月用完,职工大部分离厂,只余54人。1964年棉纱供应好转,生产逐步恢复。1972年开始扩建,1975年扩建投资18.7万元,新建厂房862平方米,新增布机96台,验布机1台,辅助设备4台,锅炉1台,实现棉布生产机械化。 该年生产棉布196万米,比1971年增长30%。1982年继续扩建,新建厂房1213平方米,新增设备45台。1990年引进印花生产设备和技术,产品花色品种增加。现主要产品有白光布、提花被单布、整幅被里、被套、床单等纯棉织品及印花工艺产品。产品销往自治区内各县、市及湖南、湖北、广东等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